任正非给民企老板们做人做事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5-09-15浏览:3418
2015年两会将“互联网+”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互联网+”概念的追捧,市场上突然冒出了很多“互联网+”专家,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记住两个事实:第一,没有一种工具是万能的,并非所有产业都会受益“互联网+”;第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是在互联网概念股疯长、指数飞天、市场利率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发生的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该计划一经提出,便成为市场热点。最近,《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不仅是传统电商企业在讨论“互联网+”的话题,就连工业企业、消费型企业均在对互联网+进行自己的规划。
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在“互联网+”计划的落实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政府又该从中发挥什么作用?
“互联网+”是什么
目前,对于“互联网+”的解读各式各样。
有观点称,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就称:“互联网+”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以及创客创新。“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不仅是工业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黄璜称,“我想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3月12日,阿里巴巴发布的《“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根本区隔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是对信息化的重新定义”。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把“互联网+”定位为: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解释了“互联网+”这一概念。他说:“百度=互联网+小广告,淘宝=互联网+农贸集市,世纪佳缘=互联网+红娘……”
先做“-”再做“+”
除了创新这个因素外,互联网+的出现,同样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于扬对本报解释,“去年以来,中国面临了不小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传统产业遭遇寒冬,但互联网却展现了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前进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碰撞和融合也几乎是全年经济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从零售、金融、家电、汽车,到农业、房地产、旅游、制造,都在因为互联网而发生着改变。”另一个背景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与以往一样,互联网用户仍在快速增长。于扬强调,“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
在一些企业人士看来,要做互联网+,先得做个减法。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表示,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商务模式的改造升级,“像纺织服装板块,去年全国线上销售6153亿元,占整个服装销售的30%。去年森马集团设计的一款衬衫,推到线上仅仅一天就卖了7万件”。但互联网存在一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邱光和。“当前互联网线上市场普遍存在商品质量较差,虚假宣传频现,品牌冒用、仿制、侵权现象突出等问题,扰乱了消费市场的公正公平秩序。”邱光和说,去年双“十一”,森马集团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总额接近3亿元,“但这期间森马集团授权的正规渠道的销售额实际为1.99亿元,意味着多出的1亿多元网络销售额,是对森马集团品牌侵权、假冒、仿制的行为和结果”。因此,邱光和坦言,网上仿冒产品、未授权产品的冲击和伤害,已严重影响到该品牌的生存、形象和发展。他认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有力之举。不过,在为互联网做‘+’法的同时,须要为互联网市场环境中的乱象做‘-’法,大力规范互联网经济秩序。”
政府该怎么?
事实上,邱和光的建议提到了另一个话题,即在企业积极创新、运用互联网+之际,政府又该提供怎样的保障。对此,邱光和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电商平台的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方式,对线上商品和服务的授权准入、流通交易、监督售后、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监管。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市场中的品牌假冒、侵权行为,确保市场主体不敢假、不愿假、不能假。同时,加快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环境,完善电商平台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义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人民邮电报》建议,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应用”。“大数据现在正成为继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的新概念,将像能源、材料一样,成为战略性资源。美国政府已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改委目前正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将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就‘互联网+’提出前瞻性、引领性的意见,各部门行业则将据此计划细化政策。”这其中,工业互联网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到政策引导扶持企业、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作为互联网与传统当历史的车轮走过民企野蛮生长的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能走多远,就更加考验老板们的领导能力。而集专注、规矩、理性、低调、胸怀为一身的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为民企老板树立一个路标。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都值得学习。
华为经过27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中国企业。这么多年来,在通讯行业,人们对华为的快速壮大深感惊奇;在其他行业,人们对华为和任正非又充满了好奇。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民企老板经常高喊要做“百年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么,同样作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同样作为民企老板的任正非,给其他民企的老板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点:专注
华为的成功在于它的专注,它的专注体现在对核心业务的坚定不移。这正如《华为基本法》第一条所指出的那样“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是这么讲的,更是这么做的。多少年来,华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没有被其他诸如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所诱惑,敢于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做代理商赚得的钱全部投入到研发上,以“失败了我只有跳楼”(任正非语)的胆略和气魄,走自主研发、技术自立之路,并且坚持将不低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到研发中去。
华为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亿,研发投入约400亿,为销售收入的13.3%,这可能是一些较大规模企业的年产值,这也可能是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全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这样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必将会有大的回报,也就奠定了华为快速发展的基础,成为华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无与伦比的龙头老大。
核心业务的专注成就了华为的事业。试想,如果华为将产业涉及到房地产,涉及到钢铁,涉及到石油石化,涉及到家电,涉及到经不住诱惑的、高利润的、甚至一时暴利的其他领域,也许华为能获得一时一地的成功,但华为绝对也就不是今天的华为。
第二点:规矩
一个企业,小的时候它是老板的,大了的时候它就成为社会的。为什么?因为企业小的时候,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人们不会和你过分计较;但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你就要受到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企业小的时候,你动用的社会资源很少,影响也就很小;而当企业大了的时候,你就会消耗、动用很多的社会资源,你就要保证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企业的规矩,做企业必须遵循这些规矩。
华为的规矩体现在华为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上。谈企业责任,无非表现在对员工、对股东、对客户这么几个方面,做好了这几个方面,也就做到了对社会的责任。华为每年上缴的税费不会低于销售额的8%,按此计算,华为2014年交给政府的的税费达到240亿以上;多年来,华为员工缴纳的个税都是业界第一,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华为是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去做的,另一方面华为所给予的员工薪资是高的。华为对员工也是负责任的,据有关资料,华为工资发放已经达到600多个亿,没有听说有拖欠的行为;华为对离职员工也是严格遵守合同的,更不会有意逃避离职人员的工资和红利。
华为的规矩还体现在它所构建的坚实的平台,为十五万优秀儿女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还体现在它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加盟华为的人员迅速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不管是否在华为继续工作,都使得自己终身受益;还体现在内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使之在此工作的员工得到锻炼和提升等等。就象业界传说的那样,只要是华为出来的人,我们都要!华为的规矩,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为华为服务的同时,也向外部输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三点:理性
当今时代,已经早已从过去短缺经济时代走到了过剩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向理性。就企业层面来讲,理性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企业操作的理性,二是对消费者(客户)的理性,三是对合作伙伴的理性。理性的延伸涵义,就是对有关各方利益的平衡。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华为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华为发展的重要经验。
华为对企业操作的理性把握,主要体现在“技术立企”的发展思路,体现在永不进入其他领域的自身定位,体现在“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的人才战略,也体现在以《华为基本法》为核心内容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上。
在消费者的理性把握上,华为成立初期,在国内电信市场被“七国八制”全面把持的情况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营销策略,与各地邮电部门成立合资公司,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从竞争对手哪里抢夺市场。因为华为是清楚的,没有利益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华为在与思科的对抗以至最后和解中,在与3COM的合资和合作中,在对李一男北京港湾公司的收购中,都体现了华为对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的理性把握。
华为的理性还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态度。《华为基本法》明确指出: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华为的这一假设,充分肯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这是华为形成强大的企业向心力和队伍凝聚力的根本。
第四点:低调
华为的低调是出了名的。除了去年以来接受国外和国内的几次专访之外,过去的若干年,任正非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为此他得到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非议,这样的定力是一般企业家做不到的。任正非对员工说:国家的事国家管,政府的事政府管,我们把企业依法经营好就行了。他还告诫员工:媒体有媒体自身的运作规律,他说你好你就好了?我们要安安静静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企业的低调,实际上是这个企业的内在文化的外在反映;做人的低调,其实是那种大智若愚的至高境界。低调不是装出来的,低调是需要勇气的,低调是内部做实的需要。其实,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胜利者大唱赞歌,对失败者落井下石。我想,这是任正非不接受采访、保持华为低调的自我认识吧!据说有一年,广东省的一名主要领导请任正非等一些企业家吃饭,对任正非说要把华为树立为广东的榜样,任正非连忙说:领导请吃饭我感到非常荣幸,榜样就不要树了,榜样一树,华为就垮了!
华为的低调仅仅表现在对媒体上,但是,华为在与政府的沟通方面,专门设立了政府关系部,负责与政府的沟通;华为参加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每次展会,都能做到高规格布展、高水平亮相。华为的低调,与其他民营企业的高调,恰好成为鲜明对照。有的民企老板恨不能天天上电视,时时见记者,甚至把一份成绩夸大成十份。君不见,多少企业家走上这条路之后,受制于上上下下的政治约束,左右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点:胸怀
华为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纳五大洲的各种肤色、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员工;任正非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受背弃自己的员工,可以忍受媒体的猜疑和非议。华为的博大胸怀,它是任正非所创造的。
任正非是个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企业家所拥有的博大胸怀。华为是任正非创办的民营企业,但是,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这正是华为对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必须树立这样的财富观,才能赢得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跟随者,一起跟随你完成你的事业。
当年李一男辞职创业,任正非不仅兑现了李一男在华为的股份1000多万元,4年以后,当华为收购北京港湾的时候,任正非依然敞开胸怀,欢迎李一男回到华为。中国人的毛病,对敌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可以放下刀枪坐到谈判桌上;但是对背弃自己的叛徒,往往会抡起棍棒一阵乱打,杀死为快。任正非的不计前嫌,从华为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人才,接受人才,这是何等的胸怀?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它就成了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作为老板就要发自内心地把员工当成你的事业同盟者,否则,真正堵枪眼、炸碉堡的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员工会去送死。而事业受阻,也往往就发生在几个关键关头。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个老板都具备的!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该计划一经提出,便成为市场热点。最近,《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不仅是传统电商企业在讨论“互联网+”的话题,就连工业企业、消费型企业均在对互联网+进行自己的规划。
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在“互联网+”计划的落实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政府又该从中发挥什么作用?
“互联网+”是什么
目前,对于“互联网+”的解读各式各样。
有观点称,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就称:“互联网+”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以及创客创新。“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不仅是工业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黄璜称,“我想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3月12日,阿里巴巴发布的《“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根本区隔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是对信息化的重新定义”。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把“互联网+”定位为: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解释了“互联网+”这一概念。他说:“百度=互联网+小广告,淘宝=互联网+农贸集市,世纪佳缘=互联网+红娘……”
先做“-”再做“+”
除了创新这个因素外,互联网+的出现,同样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于扬对本报解释,“去年以来,中国面临了不小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传统产业遭遇寒冬,但互联网却展现了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前进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碰撞和融合也几乎是全年经济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从零售、金融、家电、汽车,到农业、房地产、旅游、制造,都在因为互联网而发生着改变。”另一个背景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与以往一样,互联网用户仍在快速增长。于扬强调,“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
在一些企业人士看来,要做互联网+,先得做个减法。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表示,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商务模式的改造升级,“像纺织服装板块,去年全国线上销售6153亿元,占整个服装销售的30%。去年森马集团设计的一款衬衫,推到线上仅仅一天就卖了7万件”。但互联网存在一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邱光和。“当前互联网线上市场普遍存在商品质量较差,虚假宣传频现,品牌冒用、仿制、侵权现象突出等问题,扰乱了消费市场的公正公平秩序。”邱光和说,去年双“十一”,森马集团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总额接近3亿元,“但这期间森马集团授权的正规渠道的销售额实际为1.99亿元,意味着多出的1亿多元网络销售额,是对森马集团品牌侵权、假冒、仿制的行为和结果”。因此,邱光和坦言,网上仿冒产品、未授权产品的冲击和伤害,已严重影响到该品牌的生存、形象和发展。他认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有力之举。不过,在为互联网做‘+’法的同时,须要为互联网市场环境中的乱象做‘-’法,大力规范互联网经济秩序。”
政府该怎么?
事实上,邱和光的建议提到了另一个话题,即在企业积极创新、运用互联网+之际,政府又该提供怎样的保障。对此,邱光和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电商平台的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方式,对线上商品和服务的授权准入、流通交易、监督售后、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监管。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市场中的品牌假冒、侵权行为,确保市场主体不敢假、不愿假、不能假。同时,加快创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环境,完善电商平台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义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人民邮电报》建议,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应用”。“大数据现在正成为继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的新概念,将像能源、材料一样,成为战略性资源。美国政府已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改委目前正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将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就‘互联网+’提出前瞻性、引领性的意见,各部门行业则将据此计划细化政策。”这其中,工业互联网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到政策引导扶持企业、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作为互联网与传统当历史的车轮走过民企野蛮生长的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能走多远,就更加考验老板们的领导能力。而集专注、规矩、理性、低调、胸怀为一身的任正非,和他的华为,为民企老板树立一个路标。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都值得学习。
华为经过27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中国企业。这么多年来,在通讯行业,人们对华为的快速壮大深感惊奇;在其他行业,人们对华为和任正非又充满了好奇。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民企老板经常高喊要做“百年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么,同样作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同样作为民企老板的任正非,给其他民企的老板们哪些启示呢?
第一点:专注
华为的成功在于它的专注,它的专注体现在对核心业务的坚定不移。这正如《华为基本法》第一条所指出的那样“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是这么讲的,更是这么做的。多少年来,华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没有被其他诸如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所诱惑,敢于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做代理商赚得的钱全部投入到研发上,以“失败了我只有跳楼”(任正非语)的胆略和气魄,走自主研发、技术自立之路,并且坚持将不低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到研发中去。
华为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亿,研发投入约400亿,为销售收入的13.3%,这可能是一些较大规模企业的年产值,这也可能是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全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这样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必将会有大的回报,也就奠定了华为快速发展的基础,成为华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无与伦比的龙头老大。
核心业务的专注成就了华为的事业。试想,如果华为将产业涉及到房地产,涉及到钢铁,涉及到石油石化,涉及到家电,涉及到经不住诱惑的、高利润的、甚至一时暴利的其他领域,也许华为能获得一时一地的成功,但华为绝对也就不是今天的华为。
第二点:规矩
一个企业,小的时候它是老板的,大了的时候它就成为社会的。为什么?因为企业小的时候,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人们不会和你过分计较;但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你就要受到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企业小的时候,你动用的社会资源很少,影响也就很小;而当企业大了的时候,你就会消耗、动用很多的社会资源,你就要保证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企业的规矩,做企业必须遵循这些规矩。
华为的规矩体现在华为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上。谈企业责任,无非表现在对员工、对股东、对客户这么几个方面,做好了这几个方面,也就做到了对社会的责任。华为每年上缴的税费不会低于销售额的8%,按此计算,华为2014年交给政府的的税费达到240亿以上;多年来,华为员工缴纳的个税都是业界第一,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华为是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去做的,另一方面华为所给予的员工薪资是高的。华为对员工也是负责任的,据有关资料,华为工资发放已经达到600多个亿,没有听说有拖欠的行为;华为对离职员工也是严格遵守合同的,更不会有意逃避离职人员的工资和红利。
华为的规矩还体现在它所构建的坚实的平台,为十五万优秀儿女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还体现在它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加盟华为的人员迅速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不管是否在华为继续工作,都使得自己终身受益;还体现在内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使之在此工作的员工得到锻炼和提升等等。就象业界传说的那样,只要是华为出来的人,我们都要!华为的规矩,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为华为服务的同时,也向外部输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三点:理性
当今时代,已经早已从过去短缺经济时代走到了过剩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向理性。就企业层面来讲,理性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企业操作的理性,二是对消费者(客户)的理性,三是对合作伙伴的理性。理性的延伸涵义,就是对有关各方利益的平衡。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华为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华为发展的重要经验。
华为对企业操作的理性把握,主要体现在“技术立企”的发展思路,体现在永不进入其他领域的自身定位,体现在“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的人才战略,也体现在以《华为基本法》为核心内容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上。
在消费者的理性把握上,华为成立初期,在国内电信市场被“七国八制”全面把持的情况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营销策略,与各地邮电部门成立合资公司,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从竞争对手哪里抢夺市场。因为华为是清楚的,没有利益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华为在与思科的对抗以至最后和解中,在与3COM的合资和合作中,在对李一男北京港湾公司的收购中,都体现了华为对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的理性把握。
华为的理性还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态度。《华为基本法》明确指出: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华为的这一假设,充分肯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这是华为形成强大的企业向心力和队伍凝聚力的根本。
第四点:低调
华为的低调是出了名的。除了去年以来接受国外和国内的几次专访之外,过去的若干年,任正非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为此他得到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非议,这样的定力是一般企业家做不到的。任正非对员工说:国家的事国家管,政府的事政府管,我们把企业依法经营好就行了。他还告诫员工:媒体有媒体自身的运作规律,他说你好你就好了?我们要安安静静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企业的低调,实际上是这个企业的内在文化的外在反映;做人的低调,其实是那种大智若愚的至高境界。低调不是装出来的,低调是需要勇气的,低调是内部做实的需要。其实,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胜利者大唱赞歌,对失败者落井下石。我想,这是任正非不接受采访、保持华为低调的自我认识吧!据说有一年,广东省的一名主要领导请任正非等一些企业家吃饭,对任正非说要把华为树立为广东的榜样,任正非连忙说:领导请吃饭我感到非常荣幸,榜样就不要树了,榜样一树,华为就垮了!
华为的低调仅仅表现在对媒体上,但是,华为在与政府的沟通方面,专门设立了政府关系部,负责与政府的沟通;华为参加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每次展会,都能做到高规格布展、高水平亮相。华为的低调,与其他民营企业的高调,恰好成为鲜明对照。有的民企老板恨不能天天上电视,时时见记者,甚至把一份成绩夸大成十份。君不见,多少企业家走上这条路之后,受制于上上下下的政治约束,左右了企业的发展。
第五点:胸怀
华为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纳五大洲的各种肤色、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员工;任正非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受背弃自己的员工,可以忍受媒体的猜疑和非议。华为的博大胸怀,它是任正非所创造的。
任正非是个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企业家所拥有的博大胸怀。华为是任正非创办的民营企业,但是,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这正是华为对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必须树立这样的财富观,才能赢得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跟随者,一起跟随你完成你的事业。
当年李一男辞职创业,任正非不仅兑现了李一男在华为的股份1000多万元,4年以后,当华为收购北京港湾的时候,任正非依然敞开胸怀,欢迎李一男回到华为。中国人的毛病,对敌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可以放下刀枪坐到谈判桌上;但是对背弃自己的叛徒,往往会抡起棍棒一阵乱打,杀死为快。任正非的不计前嫌,从华为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人才,接受人才,这是何等的胸怀?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它就成了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作为老板就要发自内心地把员工当成你的事业同盟者,否则,真正堵枪眼、炸碉堡的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员工会去送死。而事业受阻,也往往就发生在几个关键关头。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个老板都具备的!